维度经济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国民经济 > 墓葬怎样体现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墓葬怎样体现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时间:2023-05-06 09:11:46来源:网络作者:维度经济网

研究墓葬有什么用?

《诗经·玄鸟》中说,“方命厥后,奄有九有”,所谓“九有”,就是九州,而徐州便是九州之一(《尚书》记载,九州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徐州的历史相当悠久,早在周朝就成为了一个方国。徐偃王(徐国第32任国君)时期,徐国实力达到星空,徐偃王亲自率领九夷讨伐周朝王室,迫使周穆王承认他在淮河流域的宗主地位,远近臣服者三十六国。徐国在淮河流域的强大统治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今天的徐州也因此而得名。

楚汉时期,徐州的地位愈加重要,它不仅是汉高祖刘邦的家乡,更成为汉朝重要的战略城市之一。公元201年,刘邦封弟刘交为楚王,定都彭城(今徐州),由此直至东汉覆灭,诸多名人均在此成长、生活并且入土为安,也正因为如此,徐州汉墓成为了研究汉朝社会的重要标本。

古代徐州水灾频发,泥土淤积层比较厚,很多汉墓得以深埋地下而被保存,根据《后汉书》、《水经注》等文献的记载,我们能够发现徐州曾出现过楚元王刘交墓、汉太尉陈球墓、刘向墓等十余座名人墓葬。新中国成立后,徐州地区的考古事业飞速发展,从1952年国家第一次对徐州汉墓进行科学发掘开始,一直到上星空九十年代,经过多年的发掘,徐州汉墓考古成果斐然,根据考古学家李银德先生的统计,到1990年时,徐州已经发现了约300余座汉墓,而到了2006年左右,徐州汉墓共计发现2000余座。

大量的墓葬为考古和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素材,通过这些墓葬遗址,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汉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从徐州汉墓看西汉政治形势变迁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出于战争需要,分封了较多的异姓者为诸侯王,而随着政局的逐渐稳定,汉朝王室开始铲除异姓王,并且明确规定,非刘氏子孙,不得封王,以此达到“承卫天子”的作用(政局稳定后,刘邦废掉原楚王韩信,将其封地大部分封给弟弟刘交,是为楚王,定都彭城,今徐州)。伴随着此类政治举措的实施,汉朝的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这一点从徐州汉墓中也可看出。

根据2000年《中国考古学年鉴》记载,徐州市凤凰山汉墓中的墓主人应当生活在高太后时期,他的身份并不算高,但其墓中却出土了车马出行陶俑阵,除此之外,李窝汉墓、狮子山汉墓中均出土了一定数量的兵马俑,辅之以《史记》中“吕禄、吕产欲发乱关中……外畏齐、楚兵”的记载,我们可以确定,汉朝初年,以彭城为都城的楚国拥有自己的军队,并且实力强大。

《汉书·楚元王传》中说,“文帝尊宠(楚)元王,子生,爵比皇子”,楚国地位之高、与中央关系之密切无需多言,而徐州狮子山汉墓的考古发掘也从侧面辅证了这一点,墓主人身着金缕玉衣,有三个殉葬者,墓外有较多的陪葬墓,墓葬整体规格可谓豪华。

综合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我们可以定论,汉朝初期的楚国拥有战斗力颇强的军队,与汉朝中央关系密切,楚王权力极大,也就是说,这一时期汉朝初期中央政府的权力集中程度并不高,以楚国为代表的地方势力仍然拥有一定的影响力。

然而,事情在汉景帝时期发生了转折。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楚王参与“七国之乱”,随后兵败自杀。“七国之乱”作为汉朝政治形势的一个转折点,既是汉朝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体现,又是楚国政治走向衰落的起点,从此以后,楚王的权力不断被削弱。

刘道,西汉楚国的第五代楚王,七国之乱后,于公元前151年承袭王位,是为楚安王,死后葬于北洞山。在这座北洞山汉墓中,考古发掘所出土的印章、封泥的种类和数量都远少于之前的狮子山汉墓,这说明七国之乱后,楚国的实际统治区域在缩小、大量权力被剥夺。不仅如此,北洞山汉墓外不再有象征军事实力的兵马俑陪葬坑,取而代之的是具有保卫性质的仪卫俑。

汉武帝即位后,政治上继续削弱诸侯国的权力,根据南京博物院《铜山龟山西汉崖洞墓》报告中的记载,刘注(刘道之子,第六代楚王)及其夫人的墓道中没有任何设施,仅在甬道内有一些耳室,主要为车马、庖厨室等,在后部的室内仅有少量兵器出土,这些都说明诸侯的权力进一步被削弱,兵权已经基本消失。

因此,从徐州多个墓葬的规模和殉葬品的种类、数量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西汉时期,历代楚王的权力一步步被消解,对楚国的实际控制权、兵权等等均被不同程度地剥夺,财富不断减少,地位不断下降,与之相对应的,自然是西汉中央权力的不断集中。

从徐州汉墓看汉代的儒家思想

有学者说,汉代有两种思想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占据过主导地位,一是黄老之学,二是儒家思想。如果说在西汉初期休养生息的阶段,黄老之学起到了重要作用,那么西汉中期之后,儒学则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这一点,在徐州汉墓中也有所体现。

正如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所说,“西汉中期到东汉末年是‘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很多徐州汉墓的规模形制都是穹窿顶,而墓中出土的画像石也有伏羲、女娲的画像,它们寄托着汉朝人阴阳调和、夫妻恩爱的夙愿,这些都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表现。

金学峰先生在《汉代思想史》里面讲,“封建社会等级统治的基础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因此巩固与强化家族的宗法伦常统治是‘三纲’的根本环节,所以董仲舒把孝道提到了首要地位”,而儒家大力推行孝道,也带动了厚葬的盛行,上到王侯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整个汉朝社会都将父母之葬视为极其重要的事,徐州汉墓中也有对这一现象的反映。

徐州汉墓的考古挖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定数量的“老人持杖”画像石,这些画像背后隐含着怎样的信息呢?原来汉朝时,如果老人达到了一定的年龄,政府就会赐予“王杖”,这不仅提高了老人的政治、社会地位,更为他们带来了实际的福利(减税、免徭等),可见汉朝敬老风气之盛。

不仅如此,通过对徐州汉墓的大量发掘,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当地贵族的墓葬规格甚至要高于楚国王侯,那么这种抛弃了“尊卑体系”的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如前所说,西汉时期厚葬风气盛行,以至于社会上形成了攀比之风,拥有大量财富的平民阶层突破了尊卑等级的规定,执意将亡父亡母的墓葬修建的比王侯墓葬更豪华、更气派,甚至有人因修建父母陵墓而导致家族破产,出现这种不顾尊卑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随葬品看西汉徐州经济状况

马克思说:“每一个九游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 ,每一个历史时期 由法律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点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 , 归根到底都是由这个基础来说明的。”墓葬和社会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葬品、埋葬方式、陵墓修建,无不映射着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那么,从徐州汉墓中我们能看出什么?

第一,农业发达,这主要体现在汉墓中丰富的农具种类和多样化的种植作物两方面。

汉代出土农具

经过数十年的考古研究,人们在徐州汉墓中发现了多达十余种的铁质农具,包括但不限于耒、叉子、锄头、镰刀等,或许有人会说,这些农具不是很普通、很常见吗?其实不然,《盐铁论》里面说,“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农夫之器也”,铁质农具的推广使用是汉代农业迅速发展的一个标志,铁器加木柄的组合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劳动效率,可以说,铁农具的广泛使用掀起了一场生产力的革命,而徐州汉墓出土的文物,就是这场伟大革命的鲜明证据。

考古发掘和文献研究是历史学研究的两大方式,张步天先生曾在《中国历史地理》中提到,汉代楚国有稻、粟等谷类作物,徐州汉墓的考古发现证实并补充了这一观点,徐州后楼山汉墓中出土了一定数量的粟、黍等碳化物,而小龟山楚王墓的水井中又出土了枣、桃子、梅子、杏、李子等水果的果核,可见早在汉代,徐州地区的农作物种类就已经十分丰富了。

星空,手工业水平较高,这从汉墓中的金制随葬九游发达的纺织工具上便可窥见一二。

徐州汉墓中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金箔包裹玉、铜等器物的现象,这些金箔一般比较薄,厚度与纸相近,徐州火山“刘和”墓中出土的玉枕,整体被金箔包裹,组成网状图案,十分精致,这些都说明汉朝时期,金箔加工工艺已经十分普遍,手工业水平已经发展到较高程度。除此之外,徐州汉墓还出土了很多包括纺轮在内的多种纺织工具,这些文物直观地展现了当时的生产方式,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

徐州龟山汉墓遗址

所以,研究古墓有什么用?它的作用简直太大了,以徐州汉墓为例我们就可以知道,埋葬方式、随葬品、墓葬规格……这些都可以直观而生动的展现出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方方面面,如果历史研究只依靠文献,那么我们永远都隔着一层面纱,总会感觉缺少一种真实感,而墓葬中出土的文物,将会带领我们回到千百年前的现场,去感受最为真实的历史。

商文化墓葬等级制度及其所反映的社会情况?

商代的墓葬制度中存在着严格的阶级和等级的差别,统治阶级的陵墓有着十分宏大的规模。 河南省安阳的商王陵墓,有“亚字形墓”和“中字形墓”。除了王陵以外,其他贵族的墓也有中字形的,但规模略逊。在贵族的墓中,还有一种“甲字形墓”。商代绝大多数的墓,都是没有墓道的长方形竖穴式土坑。形状虽然类同,但规模则有很大差别。大贵族的墓,面积可达20馀平方米,在安阳小屯发现的商王武丁配偶“妇好”的墓即如此。一般小贵族的墓,面积往往不足10平方米。而平民的墓面积更小,有的甚至不足2平方米。 商王和各级贵族的墓,都用木材筑成椁室。 商代统治阶级墓葬的特点之一,是使用大量的人和牲畜殉葬。即使是平民的墓,也往往有埋

中国古代墓葬风俗

墓葬俗称山坟,古墓葬是清代以前的墓葬。古代葬俗因九游、地方的不同而有差异,有土葬、火葬、水葬等。常见的多是土葬。 中国古墓葬墓与葬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事物。“墓”是指放置尸体的固定设施,“葬”则是指安置尸体的方式。在考古学上,二者常被合称为“墓葬”。在墓葬中﹐往往还包含着各种随葬的器物。自古以来,由于受“祖先崇拜”以及“事死如生”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丧葬十分重视。因此,墓葬资料所提供的就不仅仅是埋葬习俗和墓葬制度本身,往往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政治、经济、生产、生活、风俗、宗教、观念等方面的情况。所以,墓葬所展现的埋葬习俗与埋葬制度常常被视为当时社会的缩影,墓葬研究就具有相当重要的

根据河姆渡.半坡时期及夏商周时的墓葬情况,说说人类社会生活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从遗址中发现,我过是从山顶洞人生活的时期,也就是距今约三九游前,人死后才要埋葬的,河姆度人和半坡人并没有提到,是在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些墓葬里出现被残杀的战俘和奴隶,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有随葬的玉器等精美的工艺九游日常器物,商朝时,有的奴隶主死了还要把奴隶杀死或活埋,随着各个方面的提高,农耕经济的发展,原始手工业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提高,使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还有一方面就是,人们的私有财产出现了,使人类生活不同了!原始的农业是从采集中形成的。妇女们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发现植物的果实掉在地上可以发芽、生长、结果。如此反复地进行观察和试验,就开始有意识地进行人工栽培,早期的农业劳动也就因此而产生了

秦始皇陵兵马俑反映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和生活背景是什么

秦兵马俑震撼世人的首推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几千件魁伟英武的大型陶塑艺术作品,以整体形象排列在将近两万平方米的空间里,其磅礴的气势几乎使所有不同肤色的参观者都从心灵深处产生强烈震颤,体现出艺术家驾驭宏大艺术题材、追求整体气韵和艺术创造的卓越才能。秦俑千人千面、呼之欲出的人物塑造则从形体把握、神韵处理、色彩运用、细部刻画等方面表现出作者的艺术素养和艺术成就。作品写实主义的风格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高超的古代艺术范本,同时也留下了许多关于那个九游的极富价值的历史记录。严肃划一的军旅题材能够处理得如此生动,产生如此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使人们不得不换一副眼光来审视中国古代艺术发展历程中的特殊规律,重新探索
网站名标签: 墓葬未分类历史中国社会 上一篇:结合中国2024服贸会和第三届中国进口博览会谈谈,中国为什么要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相关推荐

最新排行

热门更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