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包产到户;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计划经济体制内部引入市场机制改革(1978—1984 年)。这一时期在理论上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第一次使市场调节在经济体制中取得了一席之地。
1982 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不仅肯定了市场调节作为计划调节的补充是必需的和有益的,而且把计划调节区分为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指出对许多产品和企业适宜实行指导性计划。
这个提法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传统观念,但在理论上没有完全树立起商品经济的应有地位。这一时期的改革主要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内部引入市场机制,以求引入市场机制完善计划经济体制。
我国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增量改革与存量改革相结合,即在公有制经济之外,大力培育非公有制经济。上个世纪80年代,关于所有制越大越公、越纯越单、越统越少越好的传统结构被打破。
90年代初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之后对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内涵、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以及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形式等方面的认识不断深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时间是1984年。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指城市的经济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的自我完善过程。改革的要点是要使所有管理经济的政府机关同企业从直接的经济利益联系上脱钩,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在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和由城市统一组织城乡的生产和流通的同时,打破封闭和分割。1981年开始,经国务院批准,沙市、常州、重庆先后进行了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1984年4月16日至25日,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在江苏省常州市召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很长一段时期以来,在西部开发的思路中,呼吁在西部开辟“特区”的呼声一直不绝于耳。其实,“特区经济”只是形式,城市经济才是本质。东部发展并非仅仅是受益于进出口总额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在开放过程中的城市建设、基础设施投入以及要素聚集和相关产业的扩张。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超大型的三峡工程上马、黄河中上游水利综合开发、西部石油与中部煤田加快发展以及沿陇海线延伸的“第二条大陆桥”铁路线开通等对于推进西部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而言,这些项目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弱势地位。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八十年代城市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
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给企业松绑,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在所有制方面,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混合经济。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使工业生产获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中心环节: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积极作用: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第一阶段是政策性调整阶段,针对管理体制,改变高度集中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
所有制: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到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分配制度:由平均主义到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
第二阶段是制度创新阶段,针对产权制度,由单一国有制转变为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